英国南安普顿大学Macklon团队和荷兰科学家合作在《Scientific Report》报道了一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子宫内膜基因表达特征谱,该特征谱对IVF-ET失败的妇女进入下一步治疗前具有咨询和指导价值,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理解为什么有些女性总是失败,并对开发新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子宫内膜基因表达特征谱有望预测IVF-ET反复种植失败

  虽然ART成功率持续上升,但优质胚胎种植失败的事件时有发生。对于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的研究显示他们的失败具有潜在的整体概率现象,而不是简单的偶然效应,表明在大多数RIF患者中可能存在潜在相同的病因。近年提出许多病因但大多关注着胚胎,尤其是非整倍体上。母体因素可能也有所贡献,研究RIF的临床方法开始排除血栓性基因突变,自身免疫病症和子宫异常,但主要原因仍然未鉴定出来。近年研究显示组成型子宫内膜功能障碍可能对RIF起重要贡献。随着人们对黄体中期内膜接受胚胎种植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了“种植窗口”这一概念。虽然还没有单一的临床相关的形态学,分子或组织学的标记物可明确指示子宫内膜接受性,全局的子宫内膜转录组和分泌物分析给我们提供了对接受态的子宫内膜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模式方面的新颖见解。子宫内膜基因表达对周期性的激素调节和IVF治疗中使用的激素非常敏感,并且在妇科病理如内异位症或使用宫内节育装置时被破坏。全基因组分析增进了对自然周期内膜mRNA变化的了解,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接受态基因表达谱的概念,并认可其可能在RIF患者中被破坏。鉴定预测RIF的基因表达谱的潜在价值是相当大的,因为这不仅可以指导预后,而且可以指导适当和有效的治疗干预。迄今,直接比较RIF患者和对照子宫内膜mRNA表达的研究很少,且没有在独立的队列中进行验证,而这是得出可靠结论所必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招募足够多愿意接受内膜活检的志愿者非常困难。不同的方法都研究了健康女性和RIF患者自然周期子宫内膜中表达差异的基因,但并没有发现与RIF的显着关联。

  本研究设法严格确定RIF和对照组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基因表达的不同,目标是鉴定和验证子宫内膜基因表达特征与RIF的关联。研究人员对115份黄体中期子宫内膜活检样本进行了分析,其中RIF 43例,对照组72例。研究人员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向量支持机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得出该特征谱显示RIF患者子宫内膜81%的基因表达下调,绝大部分细胞周期,骨架蛋白,合成代谢有关,显示细胞增殖速率下降;表达上调的基因相对较少,这些基因的共同特征是与细胞外重塑、细胞迁移,细胞间信号传递和免疫调节相关。既往研究提示内源和外源激素对子宫内膜基因的改变是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本研究中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显示RIF患者基因表达下调具有雌激素依赖性。

  但是,本研究对于预测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的人类研究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