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生素D的来源

  维生素D是人体所必须的一类脂溶性维生素,其中1,25(OH)2D3是其主要活性形式,机体主要的摄取途径为:食物摄入、额外维生素D补充、日光照射自身合成。其中,人们可从食物中获得部分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但90%的维生素D都是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的,因此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

  2维生素D的转化及生理作用

  维生素D3/D2经胆汁、小肠乳化作用吸收入血,由血浆α-球蛋白转运至肝细胞内质网及线粒体内并在2,5-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1,25(OH)2D3。

  3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作用

  维生素D经典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水平,维持血浆钙、磷水平稳定。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还是一种新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激素,可影响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在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维生素D可促进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对微生物的杀伤功能;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从幼稚向成熟的分化和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起到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作用;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抗菌肽活性,加强机体抵御病原体能力;抑制Th1型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因子IL-2、IFN-γ分泌;促进Th2型细胞因子 IL-4、IL-6、IL-10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反应;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减少免疫球蛋白产生。

 维生素D--疾病防治领域的“明日之星”?

  因此,1,25(OH)2D3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加强固有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和参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调节,增强免疫耐受,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它既可以预防及治疗疾病,又不会引起广泛地免疫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由于摄入不足和(或)日照不足导致维生素D缺乏能够引起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Ⅰ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等。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各种条件限制大大减少了皮肤暴露于紫外线的时间,导致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孕妇和婴儿的特殊生理特点使其更易成为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

  4补充维生素D能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

  通常用血中的25(OH)D3浓度来评估身体是否出现维生素D缺乏。美国医学会和骨质疏松症协会指南认为体内25(OH)D3浓度达到20 ng/mL(50 nmol/L)有利于骨骼的健康,而当其浓度低于12 ng/mL(30 nmol/L)则被界定为维生素D缺乏。而美国内分泌协会则设定了不同的临界值,他们认为体内25羟维生素D浓度要达到30 ng/mL(75 nmol/L)才足够,当25(OH)D3水平低于20 ng/mL(50 nmol/L)则被视为缺乏。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有利于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美国内分泌协会颁布的指南建议针对维生素D缺乏的成年人每日要摄入37.5~50.0 μg(1500~2000 IU)的25(OH)D3。此外,许多研究表明,当长期每日摄入维生素D的量大于40,000 IU,血清25(OH)D3浓度大于150 ng/mL时,会导致急性维生素D中毒,表现为高血钙、高尿钙以及会引起机体不同器官的钙化。同时美国内分泌协会颁布的指南建议每日摄入维生素D最大量不应超过10,000 IU。所以,孕妇及婴儿等维生素缺乏的高危人群应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切忌过量摄入。